【推薦】最近在看《做工的人》


由於家人從事營造業,在工安不嚴格的年代,我是會被帶去工地玩耍(不是建築工地,而是橋梁、隧道之類的大型公共工程),拿到駕照初期,也曾去未開放的重劃區裡練車、在砂石場裡泡茶看大卡車進進出出,所以對書中所描寫的情景不算陌生,但也因為不陌生,便很難生出莫名的感動,畢竟人很難對樓下早餐店的老闆萌生感動與感嘆之情(?)

但也是因為這層關係,本身對於錯解該階層的發言,會有些不開心。像是多年前「勞工少女」被部分網友厭惡時,心裡頭各種「安安你好」,也因此棄追了一個只能談論白領思想的部落客。

是以《做工的人》一書推出,前後翻看之後,真心佩服把這本書列為課程必讀的老師。林立青的文筆說不上優雅漂亮,但能夠平順完整底交代完自己的觀察,對於讀者來說,睡前小品個一兩則,有助理解不同階層的生態很是不錯,但會不會有心理負擔我不確定,至少我覺得作者寫得貼切、觀察入微,跟我二十多年來從家人那裏接收到的訊息沒什麼太大的出入。對於這群體不是那麼熟悉的,可以去讀讀,理解社會上不同的面貌。

至於近來文壇對於該書究竟要不要負起文學的責任什麼的爭吵、這本書銅臭味太重等,幾篇爭論的文章看一看,忽然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哀傷。
《做工的人》能衝到15刷,除了本身題材的特出以及作者平易近人的筆調之外,其實出版社跟編輯也是出了不少心力,從書籍的書腰、封底、折口等文字,仔細瞧瞧是真的有他的巧思,其中賴小路的攝影也是相當精彩──簡單的文字、有張力的圖片,自然是能抓住讀者的目光,尤其是部分平常不買書的。

簡單來說,這是一本定位明確,在各個層面都被妝點得十分到位的商品,大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。(自己受到的職業訓練是書籍是全世界要求最嚴謹的商品,所以對我來說所有的書都是商品,得有這個想法,才能讓書籍安全無虞沒有法律糾紛地在市場與大家問安,請不要跟我戰什麼商業跟文學)

那些神秘的文學責任與定義,我得憤世嫉俗語帶嘲諷地說:「什麼時候輪到你來定義文學了?」
或許在文學獎與文藝菁英的範疇裡,文學有他被期待的樣貌與工作,但說得實際一點,出了這個小小的圈子,文學的樣貌是非常自由,他在作者的筆下、讀者的眼中、出版社的手上、市場反映下,都長得不一樣。但也從這些評論裡來警惕自己,以後絕對不可以掉進這小小的池子裡。


留言